“八閩首邑”之稱便由此而來。
閩侯縣歷史悠久,從曇石山、竹岐莊邊山、白沙溪頭山、小箬牛頭山等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考證,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聚居,從事漁獵等生產(chǎn)活動。閩侯縣建治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。東漢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始設侯官縣,為閩地始設5縣之一。隋文帝開皇十二年(公元592年)更名為閩縣。唐武德六年(公元623)閩縣析置侯官、長溪、新寧(今長樂市)、溫麻(今連江縣)。唐永泰二年(公元766年)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。唐貞元元年(公元785年)劃北部地置梅溪場(后為閩清縣)。明清兩代,閩縣、侯官縣同屬
福州府,縣城同設于福州城內(nèi)。民國二年(1913年)閩縣、侯官縣兩縣合并,取兩縣原名首字定名為閩侯縣,閩侯由此而得名。1944年,因逝于
重慶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是該縣祥謙鳳港人,國民政府決定將閩侯縣更名為林森縣。1946年,劃出縣治大部分城區(qū)設福州市,從此縣、市分治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二年,即1950年4月復名閩侯縣。隨后,鼓山、蓋山、義序、馬尾先劃屬福州市;后又有建新、亭江、瑯岐、城門劃屬福州市郊區(qū)。